NEWS
时间:2019-07-29 11:01:24 来源: 作者: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一份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游戏障碍形成的专家共识。共识指出,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游戏障碍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
今年的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其中,正式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
游戏成瘾是病,那么,在游戏成瘾的表象背后,又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
游戏·故事:
“你不让我玩,
我也不想活了!”
7月27日晚上11点,伴随着电脑上游戏结束的画面,15岁的杨阳摘下耳机,结束了当天三个小时的游戏时间,这是最近一个多月他和妈妈林悦多次协商的结果。这半年来,杨阳逐渐接受了自己玩游戏时母亲坐在身旁陪伴,游戏结束后,母子俩会聊一聊游戏里遇到的事情。
杨阳已经答应林悦,今年9月将结束已经一年多的休学,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但我要走读,下自习回来你让我每天玩1个小时,周末每天3个小时。”林悦答应了,儿子休学的一年多来,她和儿子争执过、打骂过、最终一起进行了近一年的心理治疗,“现在的结果已经很好了,我一度以为我和孩子要一起死在游戏上。”
▲杨阳告诉母亲,自己开始反思。
一段时间来,“你不让我玩儿,我也不活了”是12岁时的杨阳和妈妈说得最多的话。因为父母离异,杨阳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林悦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进入初中以后开始住校,林悦也每天都会打两个电话到生活老师那儿,询问儿子一天的生活。
2017年上半年,林悦突然接到了儿子老师的电话,赶到学校才知道,孩子那一周已经是连续三天晚上熄灯后溜出学校了,老师询问过后,才发现杨阳已经借了班里好几个孩子的钱,去网吧包夜。林悦那天把孩子接回家,两人大吵后才发现,那两个月,杨阳每周末的两个补习班都没上,林悦前脚把他送过去,他后脚就溜去了网吧。
杨阳喜欢上一款实时匹配的枪战游戏,为了充钱买装备,一个月内向同学借了近千元,“游戏里大家一起开黑,很高兴,比在学校高兴。”每次在游戏中遇到敌人,他总是最有义气那一个,”我喜欢正面刚,用狙击枪的都是怂货。”
儿子的游戏语言林悦听不懂,但她发现自己的权威已经不再。儿子不再惧怕她的愤怒,直言我不想上学了,林悦气急败坏地说,“那我陪你死好了。”没想到杨阳冷笑地看着她,“你不让我玩儿,反正我也不想活。”
在林悦第四次被老师请到学校时,杨阳白天都已经不去上课了,林悦试图和儿子赌气,让老师不去管他,她断了儿子的经济,以为孩子没钱了就会回学校,但那一次,杨阳在网吧待了四天,“也不觉得饿,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杨阳回忆,在网吧的时间,也并没有觉得特别高兴,“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林悦最终给杨阳办了休学,她停掉了家里的网,杨阳在要求复网没有结果后,砸掉了自己的电脑。休学第三天,林悦去上班了,杨阳电话叫来了开锁公司,跑去了网吧。
游戏·原因:
“我晓得他怎么想的!”
“你好像是儿子的代言人?”
新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贺英见到杨阳和林悦时,林悦几乎已经放弃了,林悦无法理解为了玩游戏甚至可以伤害自己的行为,在朋友的建议下,带着儿子去找贺医生。
“他这辈子完了,可能是真的有病。”这是林悦的开场白,贺英发现,比起母亲,杨阳要镇定得多,对于贺英的每一个提问,他都能思路清晰地回答。但她观察到,杨阳每一次回答都会被林悦打断,“我晓得他怎么想的。”
贺英问林悦,“你说你很尊重他,但在我们的对话中,好像你是他的代言人?”贺英这句话让林悦愣住了,她开始有意识控制自己不要插话。
连着和贺英见了几次,杨阳渐渐愿意对她打开心扉,“在游戏里有人能好好说话,只要我打得好,他们就需要我。”坐在一边的林悦才发现了和自己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儿子,她第一次了解到儿子在学校里并不合群,“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她也第一次知道儿子有多讨厌自己每天两次的电话,“我妈就是想控制我,我已经长大了,但她还是什么都要管,她就想把我当木偶!”
林悦在儿子的描述中,发现了不认识的自己,“她只会要求我要考多少分,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说什么她听不懂。”带儿子来看心理医生,跳出母子的关系,林悦发现了一个严厉、充满控制欲的自己。
当时的杨阳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非常受挫,对自我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加之长期的打游戏导致生物功能紊乱,已经有了焦虑抑郁的症状,贺英采取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她告诉林悦,“你不改变,他也治不好。”在贺英的指导下,林悦开始尝试不去批判儿子,也尝试着去了解儿子喜欢的那一款游戏,陪着儿子打游戏时,她发现儿子在游戏里幽默、活跃,有领导力也能说服队友,“我以前一直觉得,他很内向。”
游戏·症结:
游戏,
只是承载家庭和环境问题的道具
每年,贺英都会接待很多因为孩子玩儿游戏来找她的家长和孩子,但像杨阳这样真正因为游戏出现问题的孩子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家长对于“游戏”的谈虎色变。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是上瘾了。”实际上,很多孩子只是喜欢玩儿游戏,每天确实会投入1~2个小时在游戏上,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这种情况家长就不必紧张。
“游戏本身也是很多孩子的一种社交工具,他们会通过谈论游戏来建立关系,就像家长谈股票、谈房地产一样。家长要学会分辨是一种放松娱乐方式还是已经到游戏障碍的程度了。”贺英说,有些家长不能把游戏放在一个中立的位置来看待,不能接受它是孩子的一种普通的兴趣,但实际上,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游戏确实只是一个用来放松、社交的方式。
连续多年的临床经验,让贺英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到了游戏障碍的地步,更多的是家庭和环境的互动结果。有些游戏障碍的孩子,家长有较强的保护欲和对孩子大小事情的掌控欲,让孩子在生活中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孩子在游戏中才能体会到对事物的掌控感。有些家长很可能在孩子成长中大多数时候比较严厉,采取打压、贬低、批评式的教育,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自尊和存在的价值,感到没有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更容易逃避到游戏世界里。还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忽略的,孩子就很容易被游戏中的一些让他感到温暖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所吸引。
“游戏障碍中,游戏只是承载了家庭、环境因素的道具,真正的症结在于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只能在游戏里解决自己的问题。”
游戏·心声
“别跟我们一样,
玩游戏你就废了!”
7月26日上午11点,位于渝北仙桃数据谷的森海电竞学校内,约200名13-20岁不等的学员分散在十个教室里,针对十款时下最流行的对战游戏,争分夺秒训练,每天早上9点开始,他们要进行约9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电竞学院的每一次培训为3个月,3个月内,他们只被允许针对同一款游戏进行反复训练,训练外的时间,不允许玩游戏,在这里,每一场游戏都会被拿来反复分析,每一次操作都必须以训练为目的。
这所电竞学校只限于网上报名,报名的孩子必须由家长陪同到校签约,从今年3月这所电竞学校开始招生到现在,一共招收了240多名学生,目前第二期即将毕业。
▲许多孩子到电竞学校寻找出路,但真正能成为职业选手的凤毛麟角。
“本来想要创业培养电竞人才,没想到却让很多原本沉迷的孩子认清了现实。”谭勉是电竞学校的班主任,两天前,已经毕业的学生何华的妈妈给她发来微信,“孩子决定9月回学校读书了。”何华妈妈说,“送他来的时候,觉得我也放弃了,怎么也想不到是这样的结果。”
何华妈妈发来了自己和儿子的微信截图,何华对她说,“我确实不适合电竞,不知道以前是怎么想的。”半年前,因为儿子沉迷游戏到了茶饭不思,学也不上的地步,何华妈妈和丈夫已经绝望,何华自己看到了电竞学院的广告,觉得这才是自己的出路,“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他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而电竞学校里许多孩子的父母,都抱着同样的心态。
到了电竞学校,何华开始了专业的训练,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他在一个月后开始觉得吃不消了,“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而且我发现自己真的比不上其他同学,怎么练都有差距。”同时,在这里的理论学习让何华发现,电竞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正的职业选手生活不仅乏味,而且压力巨大,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游戏人生”。
实际上,在森海电竞学校,真正有能力可以向职业电竞选手努力的孩子比例很少,很多孩子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电竞”,“学校的要求就是,这是一份职业,职业就要有职业的规矩和计划。”
谭勉的大多数学生,在训练中开始反思自己和游戏的关系,认清了现实。谭勉也发现,这些孩子并不像他们父母说的那么不可救药,他们中的很多甚至知道自己无法在游戏中“成就大事”。
谭勉有一次周末值班,带着自己四岁的孩子到教室里观摩,有学员看见谭勉儿子一直玩手机游戏,走过来说,“不能天天玩游戏,不要像我们一样,玩游戏你就废了。”谭勉说,很多人无法想象,这是一个游戏迷孩子说出来的话。
游戏·思考
预防游戏障碍
请家长先行
谭勉和贺英有些相似的发现,很多被送到电竞学校的孩子,实际上内心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善于思考,逻辑清晰,并不是父母眼中为了游戏不顾一切的。相反,他们的敌意,往往只针对父母。
“预防游戏障碍,不能说不让孩子玩游戏,而是要让孩子拥有自尊、独立的人格、自律的习惯,以及丰富的兴趣爱好。”贺英说,对于孩子来说,6岁以前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期,家长最好能够在这段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要有质量的陪伴,陪伴中要有良性的沟通,不是说我在你身边耍手机、看书,我们互不搭理,这不叫陪伴。”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懂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多鼓励孩子,看到并夸赞他们的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而不是批判性地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关注和肯定的孩子,更容易沉浸在虚拟世界里。
要培养孩子多种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了丰富的生活,孩子就不容易沉浸在游戏中。但家长要懂得,兴趣就是兴趣,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可以顺便去考级、去表演,但不能强行让孩子把兴趣变成一种工具,兴趣是孩子放松的方式,不要破坏孩子放松的环境与方式。
要正确看待游戏,认识游戏,现今社会,游戏本身除了是休闲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方式,不要对于孩子玩儿游戏过于紧张,只要没有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没有沉迷于此,游戏就是正常的放松形式。
游戏·相关
即使连续玩几天游戏
也不能说是“游戏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游戏障碍”的认定主要包括3个行为模式:对游戏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玩游戏的优先级高于日常生活和其他正常兴趣爱好;尽管出现了负面后果,仍继续游戏,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了严重损害。此外,上述行为模式需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作为诊断依据。
专家介绍,所谓“游戏障碍”不是一连玩几天游戏就算患病,而是有一个详细的诊断标准。
这意味着,并非爱玩游戏就是“游戏障碍”。大多数玩电子游戏的人不会受这种障碍影响,但在特定情形下使用过度就会导致不良影响。